讲有谋之勇,摒弃匹夫之勇,所谓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(《论语·述而》)。
这就是说,现代转化乃是儒家文明传承创新的基本内涵。例如,所谓西方发达国家,其实仍然在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范畴之内,即便像欧盟那样的组织也并没有超越这个范畴。
那么,我们为什么要与其他文明、包括西方现代文明交流互鉴?当然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:首先是为了我们儒家文明自身的转化与发展。所谓文明交流互鉴,对于我们来说,主要是儒家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。进一步说,民族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,其实只是这个时代的面相的一个侧面。而现代化模式(the modes of modernization)则是复数的,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个性,这取决于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生活的样法———文化。而其本质的抽象概括,那就是现代性(modernity)概念。
但另一方面,儒家文明的当代发展,又决非厚古薄今的复古主义、原教旨主义,而是儒家文化、儒家文明的现代转化。目前看来,疫情并不能改变现代性与全球化这样的最大的时代本质。如孟子讲四端之心,皆属于情,并没有超验性。
此心即与天地无异,不可小了佗[101]。性毕竟是人之性(朱熹虽然也讲万物各有其性,但毕竟主要讲人性),因此,性即天逻辑地蕴含着人即天。否则,‘知我者其天等话是无法理解的。因此,内在的超验性恰恰是外向的(outward)。
不过,程颐最终也不得不承认:天人之际甚微,宜更思索,未易言也[113]。[158]黄玉顺:《超验还是超凡——儒家超越观念省思》,《探索与争鸣》2021年第5期,第73–81页。
[⑥]耿开君:《超越问题:内在与外在》, 《中国哲学史》1998年第1期,第108–115页。[206]《传习录中·答聂文蔚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二,第88页。在这个命题中,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超凡之天,一方面是内在于人的超验之德或性,这里蕴含着两层意义:其一,天人关系绝非后儒所谓天人合一[19],而恰恰是天人二分(学界通常认为儒家主张天人合一,这其实并不适用于孔孟儒学)。[196]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三,第115页
孟子在评论舜对父的孝顺时说: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;尊亲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养。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,同样十分重视孝悌的价值和意义。父兮生我,母兮鞠(养)我。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,故人之于其亲也,至死无穷。
荀子说:故死之为道也,一而不可得再复也,臣之所以致重其君,子之所以致重其亲,于是尽矣。这说明孔子很重视祭祀。
所以,孔子认为,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,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,他就遵守社会的规范。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,吾闻之矣;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,吾未之闻也。
孔子强调,作为人子,不但要奉养父母、尊敬父母,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。孟子认为,在安葬父母的用度上,要与自己的财力相当,尽到人子的孝心。(《论语·先进》)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,别人对于他的父母、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。(《荀子·礼论》)荀子说:三年之丧,何也?曰:称情(根据丧情轻重)而立文(制定丧礼的规定),因以饰群(区别不同等级),别亲疏贵贱之节(礼节),而不可益损也。据《荀子·子道》篇记载: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‘子从父命,孝乎?臣从君命,贞(忠)乎?三问,孔子不对。要实现这一理想,要从孝悌开始,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,上对君王尽忠,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,从而扩大去爱人爱物,使社会达到和谐。
孟子说:世俗所谓不孝者五:惰其四肢,不顾父母之养,一不孝也;博奕好饮酒,不顾父母之养,二不孝也;好财货,私妻子,不顾父母之养,三不孝也;从(纵)耳目之欲,以为父母戮(羞辱),四不孝也;好勇斗很(狠),五不孝也。由此可见,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事奉和奉养父母的意思。
孔子把子贡子从父命,孝矣;臣从君命,忠矣的言论批评为小人之见。荀子认为,要不但要真诚地、恭敬地事生,还真诚地、恭敬地送死。
同时孔子强调,丧礼,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。孟子说:事孰为大,事亲为大。
顷(跬,kuǐ)步,一举步。(《礼记·檀弓上》)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孝子不能绝对的服从父亲,从与不从看义与不义,义则从,不义则不从。(同上)荀子认为,人是有知觉和理性的动物,如果一个人自己的亲人死了,很快就把他们忘记了,那就岂不成了鸟兽都如的愚陋淫邪之人吗? 荀子说:君之丧,所以取三年,何也?曰:君者:治辨之主也,文理之原也,情貌之尽也,相率而致隆之,不亦可乎?诗曰: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
孝是一个会意字,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。荀子强调,孝子所不从命有三:从命则亲危,不从命则亲安,孝子不从命乃衷(忠诚);从命则亲辱,不从命则亲荣,孝子不从命乃义(正义);从命则禽兽(使自己的行为像禽兽一样),不从命则修饰(合于礼义),孝子不从命乃敬(恭敬)。
事死有两个方面:一个葬之以礼,一个祭之以礼。进入专题: 先秦时期 儒家 孝道观 。
(《荀子·礼论》)为何实行三月之殡,是因为扩大丧礼、重视丧礼;以表示极高的尊重和亲近,才这样安放死者,迁移死者,使死者离开宫室而送归到山丘里去。孔子的学生有若说: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(《论语·学而》)在儒家看来,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,爱人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,这是实行仁德的基础。
朱熹对此注释评论说:此掩其亲者若所当然,则地子仁人所以掩其亲者必有其道,而不以薄为贵矣。)其期(远其期,即延长下葬日期),足之日(使出殡的时间充足)。得之为有财,古之人皆用之,吾为体力独不然?且比(通庇,庇护)化者(死者)无使土亲肤,于人心独无恔(音xiào,快意)乎?吾闻之也,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。乐正子春回答说:你问得好,吾闻诸曾子,曾子闻诸夫子曰:‘三之所生,地之所养,无人为大。
二、孔子论孝道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。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,皆有翣菨(shà jiè,棺材上的装饰物)文章之等,以敬饰之,使生死终始若一;一足以为人愿,是先王之道,忠臣孝子之极也。
人死后,洗濯、穿好衣装入棺材而不下葬,让孝子守灵三个月后,再下葬。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。
荀子对三年之丧作了很多的论述,他认为,三年之丧是最完善的礼义制度。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是孝的基本内容。
顶: 84踩: 9579
评论专区